儋州调声:起源西汉,被誉为“南国艺苑奇葩”

发布时间:2023-10-16 12:05:00 作者:
儋州调声是海南儋州特有的民歌种类之一,节奏明快有力,旋律婉转优美,曾被田汉先生称为“南国乐坛的奇葩”,闻名海内外,儋州也因此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01.
非物质文化遗产

儋州调声是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它是独具一格的儋州民间艺术,它初叫“欸(e)声”,儋州方言“edang”,又叫“耳声”、“倚声”、“抽调”。

儋州调声产生于西汉时期,北宋大文豪苏轼谪居儋州时常为“夷声彻夜不息”而感动,曾用“蛮唱与黎歌,余音犹杳杳”记述了儋州这种民间音乐艺术的魅力。清朝末期,儋州调声艺术愈发完善。

儋州调声的旋律结构比较简单,但是感染力极强。儋州调声早由儋州当地山歌演变而来,后融入舞蹈,形成了这种欢快的歌舞形式。儋州调声演唱前,男女一般面对面各站一排,身穿鲜艳多彩的服装,每个人用小拇指勾着队友,随着节拍摇晃欢舞。主要曲目有:《天崩地塌情不负》、《月光十五谁不爱》等。
在每年举行的中秋调声比赛中,调声不受时间限制,以“唱倒”对方为止。因为普及度广,参与性强使得儋州调声节成为了当地为盛大的节日活动。

02.
儋州人民的精神食粮

儋州自古称歌海,山歌催得百花开,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
儋州调声由儋州山歌脱胎而来,但它又突破了山歌固有的演唱形式,可歌可舞。儋州调声山歌协会会长符赐钱说,儋州调声是每一个儋州人心中永远的乡愁。在儋州,调声已成了一个动词,人们会在每一个值得纪念或者庆祝的日子去调声,或许正如在唐代,人们送别、宴会都要写诗一样。
儋州调声是儋州人民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揭露社会丑恶,歌颂文明盛世的形式,也是儋州人民的精神食粮。

03.
保护利用焕发时代活力
如今的儋州调声,因为语言环境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后学唱调声的青年男女越来越少,加上老艺人的离去,这种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逐渐消亡,调声面临断层和失传的危险。

如何保持儋州调声新鲜的活力?铁匠村人李琅用架子鼓为调声伴奏,在保护儋州调声原有元素的前提下,恰当地加入一些现代音乐元素与现代乐器,赋予了儋州调声新鲜的活力。
儋州市十分重视儋州调声的保护和发展,在唐屋村设立儋州调声传承基地,每年开展大型文体活动、送戏下乡惠民演出、公益性培训班、非遗展演展示等活动。希望儋州调声在大家的努力下一代代地传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