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调声山歌研讨会在儋州举行

发布时间:2018-09-26 12:13:00 作者:
        9月22日上午,2018年第九届(儋州)东坡文化节暨儋州调声节系列活动之一——儋州调声山歌研讨会在儋州举行。来自儋州及省内外的专家学者30多人应邀出席研讨会,深入探讨儋州调声山歌的历史现状及其特点,对如何推进儋州调声山歌的传承、发展、创新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陈海波:在传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传承

        原生态儋州调声作为海南甚至全国稀有的歌种,作为儋州的象征,作为海南文化的重要品牌,必须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传承注重的是保留个性,而发展则是在个性之中寻求共性;传承更多的是保护,发展的方式则更为灵活,要抓住特色,抓住亮点,必须融入时代气息、赋予新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激发它的创造力与生产力。我认为,儋州调声的传承和发展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要重视调声艺术发展的连续性和创新性。文化传承是继承和发展的统一,原生态文化既要抢救保护,又要创新发展,发展才是好的保护。只有通过创造地继承和有继承地创造,才能在文化的发展中使文化连续性和创新性得到统一。美,是文化艺术基本的要求,儋州调声的标准,必须延续“五美二舒服”和“二风三感”的传统,使观众在赏心悦目的同时得到审美共鸣。所谓的“五美”指的是:声音之美、动作之美、表情之美、内容之美、服饰之美;“二舒服”指的是:让人看得舒服,让人听得舒服,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二风”指的是:男人要调出风采,调出排山倒海、气吞山河,调出帅气和精、气、神;女人要调出风情,调出柔情似水、婀娜多姿,调出漂亮和美丽;“三感”指的是:要有动感,要有情感,要有美感;这是儋州调声的底色和基本要求。
        其二,要科学地确立标准,体现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社会性和民间性的高度统一。儋州调声文化艺术从群众来,又到群众中去,是一种美化生活的娱乐文化艺术。我们要重视对儋州调声进行辩证的分析和选择,其中既有具普适性的精华成分,又有属糟粕性的东西;既有合时宜的,亦有不合时宜的。因此,要取之精华,去之糟粕;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其三,多方合力推进儋州调声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传承、保护和发展儋州调声艺术,一定要依靠多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利用社会综合力,全面推进儋州调声的发展和繁荣。一要发挥文化基层单位人才优势,为调声艺术培养大量的后备人才,推动儋州调声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二要建立儋州调声传承人保护制度,建立和健全儋州调声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巩固现有的儋州调声传承人选拔和确认制度,支持和帮助传承人开展调声传习活动,确保儋州调声后继有人,使调声艺术永序传承下去。三要加大对儋州调声艺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文化主管部门要组织力量对儋州调声作进一步的普查,编撰出版儋州调声系列丛书,普及调声保护知识。四要开辟儋州调声文化产业化新路子。让儋州调声文化艺术更好地融入到新兴的产业中去,走出一条而又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新路子来。

屈塬:挖掘儋州调声价值 加大包装推广力度

        儋州调声是一门非常奇妙的艺术,它有深厚的文学性和独特的音乐性,文学性和音乐性并重,再加上它的表现方式有是原创性和即时性并重,这方面我认为值得研究,值得发展和推广。它的文学性艺术价值比较高,值得我们专业的作词人学习。从儋州调声的音调与节奏,觉得很有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充满海岛风情特色,我觉得这门艺术让人很意外。
        儋州调声具有挖掘价值,不像其他地方的民歌、山歌,养在深闺人未识。儋州调声给我的感觉是充满欢乐,我觉得这是对当地这些人的生活状态精神风貌的一个体现,更是一个自然的宣泄、自然的流露,是社会和谐的表现。然而,为什么这么好的东西没有人知道?我认为,应该从重新命名“调声”或其它切入点上进行改变、包装,加大推广,让更多人了解这种美妙的音乐艺术。

王湖泉:发展传播调声山歌  让更多人了解儋州

        传承与发展其实是不矛盾的,它是统一的。艺术是个交流的东西,国际上说音乐是统一的语言。关于儋州调声山歌的基础形式,我个人认为不用变,该怎么唱还怎么唱。我们要找出歌唱能力强的、演唱水平高的一批人,想办法把它再提高,把它组织起来。要脱离现在纯的艺术形态,把眼光放远,用我们的艺术形式把它做大,传播出去,让更多人去了解海南儋州。
        儋州人很有艺术感觉,然而目前的儋州调声演唱形式是一个领唱和一个齐唱,没有和声构不成合唱,这样略显单一。艺术没有一成不变的,京剧、梅兰芳都是在变化中求生存求发展,而且形成自己的艺术特点。我们别抱着死活不变的心理,如果能请更多的人把一些形体加进去,相信一定会使这种音乐艺术更加可听。同时,动作和形体也可以丰富些,这样才使得调声可听可看。

王艳梅:创新传承与发展方式  让调声的形式丰富起来

        我因为工作常来儋州,但亲眼目睹如此大规模的调声表演还是次,感觉到真是置身在歌舞的海洋里,深深体会到这种民间艺术给人带来的震撼,它把我们的身心都完全调动起来。设想一下,举办一个万人调声甚至更多人的一个规模活动,它会在国内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觉得很多东西都可以去想去尝试。
        此外,儋州调声这种演绎的形式总体来说还很单一,在这一点上亟待创新,让单一的形式和内容变得丰富起来。如歌曲本身上的创新以及表演方式上的创新,这是我们的专家和本地致力于调声传承发展及创作工作的民间艺人、作曲家需要认真思考研究探索的。此次研讨会结束后,要将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梳理出来,整理出成果,作为探索创新的重要参考意见。

王培喜:儋州调声要唱出去 要让它变成艺术化

        儋州调声的美在于它的音调、语言和唱法,这三者融合就特别美,能够感染人。儋州调声的广泛性,儋州三分之一的人都会唱山歌、会调声,都有唱山歌调声的这种经历。这说明它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那么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值得期待的。
        儋州调声要走出去,必须要让它变成艺术化:一是要找到艺术的独特性。二是借助已有的文化来发展、传播儋州调声山歌,借助东坡文化来传播儋州的调声山歌,利用东坡文化名片来打造儋州调声山歌。三是突破儋州调声山歌作为区域文化的局限性,在内容上进行创新、改编、获得更大范围的传播。四是跨界的融合,与戏剧、歌舞、电影等艺术结合。五是在学校建立名家工作室,在中小学收弟子进行传承,再进入高等学校进行学习。

师向宁:紧随社会发展变化  适应时代审美情趣

        儋州调声山歌的形成特点,是在封闭的环境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间音乐,它同样具有音乐和语言的功能属性和文化属性。它对文化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热爱性,甚至有依附的作用。然而,当所依附的生态环境改变后就必然面临着变化,甚至是消失,这是一种必然性,因此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这一现象。
        那么,我们该如何传承?我认为局外人应该比局内人有更广阔的胸怀开豁的视野。民间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叫流变(流逝、流传、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人们的欣赏水平、审美趣味也在发生变化,如果以前原生态的音乐不发生变化,它就适应不了现代人的审美,所以,运用儋州民间的音乐素材进行创作是非常好的方式,儋州调声山歌在创作中可尝试多声部,使它更具有艺术性,更适应当今人们的审美情趣。

罗晓海:以诗乡歌海品牌效应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地方文化成功带动旅游高速发展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如奥地利萨尔茨堡的“莫扎特音乐节”和“音乐之声”文化旅游,利用莫扎特的名人效应和电影“音乐之声”的文化效应,使得当地文化旅游享誉全球,极大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凭借儋州享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书法之乡”这个全国一个同时享有全国“四乡城市”的“诗乡歌海”,我们有条件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为儋州乃至整个海南西部旅游带来经济效益。有了旅游做支撑,就能有效促进调声山歌的可持续发展。

符美霞:儋州山歌流传区域广  是宣传工作的好渠道

        儋州山歌,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是儋州民歌中起源早的一个歌种,其形成与发展都受到苏东坡等历代文人的影响,同时也是广大歌手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创作、演唱、不断加工的结果。儋州山歌流传的区域非常广泛,几乎有儋州方言的地区都普遍流传,如木棠、光村、峨蔓、三都、马井、排浦、海头、雅星、大成等村镇,流传区域占整个儋州总管辖范围的四分之三以上。还有毗邻儋州的昌江、白沙等交界县,也有传唱儋州山歌。
        儋州山歌的演唱场合非常自由,无论是山上或野外、田头或村边、走路或休息,随时随地都可以唱,有时听众会自发地备用糖果、茶水招待歌手。由此可见,儋州山歌的群众基础是很扎实的,更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因此,我认为通过儋州山歌来做宣传工作,那是好的渠道之一。

吴有政:普及弘扬文化艺术  让儋州山歌走得更远

        儋州山歌是儋州民歌中的主要歌种,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唱,它用儋州话口语演唱,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演唱歌词反映社会方方面面,它的篇幅结构短小精炼,正统的山歌是四句,每句七字,讲究韵律与平仄、声调,善于运用比兴等多种手法,文学性很强。
        除了正统的四句山歌,还有二句半、六句、八句等变体山歌。由于儋州各个地区的口语、声调有些差异,因而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山歌音调(唱腔);虽然山歌音调很丰富,但是它的基本音调大同小异。因此,关于儋州山歌的发展,要抓住多变的唱腔特点加以普及与弘扬,在原生态的基础上,挖掘出更多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艺术,让儋州山歌恒久流传,让儋州山歌走得更远。

唐宝山:回归传统  做老百姓喜欢的艺术

        儋州调声山歌文化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之所以能够恒久流传,是因为它有着强大的群众基础与至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它也是民间性较强的一种文化艺术,也就是说,它离不开老百姓的生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儋州艺术应该有本土的风格与特色,说到传承与发展等问题,我一直主张:回归传统,做老百姓喜欢的文化艺术。
        儋州调声山歌,这是一种享誉极高的艺术文化,它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创作的时候,一定要做到通俗易懂,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去;让老百姓看得明白,听得明白。在这个基础上创作出与老百姓生活接近的、富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李焕才:挖掘艺术潜力  释放推动发展正能量

        儋州人从小就受到山歌的熏陶,血液中涌动着山歌的旋律。儋州山歌的内容不局限于情歌,而是包罗万象,表现生活的一切。唱山歌的人不局限于一些歌手,人人都是山歌手。唱山歌不局限于特定的节日,而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唱山歌。真是“山山水水是歌台”。儋州山歌的表现形式很活泼,有多种唱腔,还分别有对歌、放歌、念歌、咏唱、吟唱、叙事唱等多种唱法。
        除此之外,儋州山歌具有大众化、地方化、民间化等特点,是表现老百姓生活,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表现地方历史、文化的载体,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社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挖掘儋州调声山歌文化艺术的潜力,体现其在老百姓生活中的价值,让儋州这种独特的文化艺术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谢荣:推广通文创作  提升艺术价值

        儋州山歌,是一种文学性极强的民间艺术。文学巨匠郭沫若曾说过:“儋州山歌不亚于唐诗”。
        在儋州老百姓演唱的山歌中,大多数是符合诗歌的韵律的;它的平仄与韵律关系十分密切,句子整齐形同七言古诗,在形容手法上非常注意修辞,讲究文采。如清代举人张绩的情歌“披风不怕身寒冷,心红不忌路熟生。寻梅踏雪思春色,转水环山放步行”的抒情手法,“泪满似江边泛浪,心如石压重难当”的比喻手法,“泪流浦浸江河满,任意人推只大船”的夸张手法,都相当形象生动。山歌中的“赋、比、兴”运用巧妙,可谓达到顶峰。
        在苏东坡的影响下,儋州人所吟唱的山歌通俗易懂,可以交流,与诗媲美。我认为儋州山歌应该更大限度地推广通文创作,提升它的艺术价值,让更多人看得明白,并参与到创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