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黎苗风情,感受别样保亭魅力

发布时间:2022-11-04 10:12:00 作者: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简称:黎锦技艺),是黎族妇女利用棉、麻等天然纤维制作衣物和其它生活用品所使用的传统手工技艺,该技艺以腰机提花织锦特色。2006年5月20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10月1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一项传统手工技艺,是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包括纺、染、织、绣四大工序。纺纱,即把棉花脱子、抽纱,把纱绕成锭。染色,黎族传统的染料有植物染料、动物染料和矿物染料三种。织布,用踞织腰机进行织布;腰机简单轻巧,容易操作。刺绣,黎族的传统刺绣有单面刺绣和双面刺绣两种。刺绣的技术可根据针法、绣法和面料分为三个层次,把绣法、色彩、图案三者结合为一体。刺绣工艺精湛,图案朴实自然,富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

  黎锦上的图案是由经线和纬线交叉编织而成的。织锦者将经线整齐排列并绷直,然后将纬线在经线之间穿插,就形成了黎锦上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图形纹案。

  树皮布——神奇手艺御风寒

  树皮布是海南的黎族祖先在使用麻和木棉纤维之前,以植物的树皮为原料,经剥离、拍打等工艺加工制作成树皮布。常见用于加工树皮布的树木有见血封喉树、厚皮树、黄久树、构树等。2005年,“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被海南省政府公布为海南省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保亭县黎族树皮布文化的起源可上溯至石器时代。先民们在用麻和木棉纺织之前,曾经历过相当长时期的“无纺织”年代,用于蔽体的衣物主要是这种粗纤维的“树皮布”。

  海南岛的黎族先民掌握棉纺织技术之后,树皮布并未完全让位于麻、棉制品,依然有人用楮树皮制作垫单、衣服、腰带等生活用品。这主要是因为树皮原料丰富且易采集,黎族对其技艺已相当娴熟,而成品又十分耐用。

  黎族藤竹编技艺——编织黎家幸福梦

  黎族藤竹编技艺是指海南黎族人民以藤、竹为主要材料,经手工编成各种用品的技艺,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黎族藤竹文化是黎族人民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杰作,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于2009年入选第三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古老的生命火种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是海南黎族人民根据摩擦生热原理,利用木棒快速钻动木块而产生的火屑来取火的古老方法,目前在国内已极为罕见。黎族钻木取火工具有三种,种是手钻,第二种是弓钻,第三种是双人绳拉钻杆取火。黎族钻木取火技艺对历史、考古、科技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006年5月20日,黎族钻木取火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黎族竹木器乐

  海南黎族人民使用竹、木等材料制作的乐器来演奏的音乐,此类乐器是黎族早期的原生态传统乐器,主要流传于海南岛黎族聚居地区。其乐器独特,历史悠久,简易方便,乐器演奏的乐曲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中华民族的音乐殿堂中独树一帜,呈现出祖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与特殊性。保亭黎族乐器和乐曲在民间十分普及,男女老少皆能,是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的重要器具,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内涵。

  保亭地区的黎族民间乐器其主要是竹制的管乐,如鼻箫、口弓、唎咧、口拜、洞勺(灼吧)、哔哒、独木鼓、叮咚木、椰胡、竹笛、树叶等传统乐器等黎族早期的乐器。黎族竹木器乐和乐曲是黎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祭祀、集会、围猎、示爱、婚丧、娱乐都离不开这些乐器的演奏。2008年6月7日,黎族竹木器乐列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黎族独木器制作技艺——物尽其用的民族思维

  保亭黎族独木器具广泛分布于黎族聚居地的什玲、毛感、七仙岭一带黎村遗存的较多。独木器具多种多样,有一百多种。

  生活用具:常用的树根椅、多脚凳、木凳、木桶、木槽、舂米臼、木盆、房屋梁柱、木棺等。

  生产用具:主要有独木舟、木耙、刺穴木、制陶用具、钻木取火台用具、纺织用具、弓箭用具、扁担、木锤等。

  文化宗教用具:主要有独木鼓、叮咚木(打击乐器)、木唢呐、神牌、木法印、木刀剑等。

  独木器具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为黎族人民所使用,是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它功不可没,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他具有学术研究价值、文化艺术价值、社会使用价值。2009年,黎族独木器具被列入海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