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剧之乡:历史悠久,名伶辈出,基础雄厚

发布时间:2024-02-01 11:21:57 作者:

琼剧之乡。

琼剧是中华戏曲苑中的一朵“琼花”,是海南人民的精神家园。定安县是琼剧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琼剧之乡”。近年来,当地积极开展琼剧嘉年华活动,邀请戏曲名家走进定安举办端午戏曲晚会并开展琼剧研讨会等,不断推动琼剧文化发展,助推“戏曲之乡”绽放新活力。

2011年11月文化部授予定安“中国民间文化(琼剧)艺术之乡”称号。

2023年6月21日,定安县被省文联授予“海南省戏曲之乡”。

琼剧于2005年7月以传统戏剧类被列入定安县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5年被列入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定安以其富饶静美、祥和安定著称。这里曾诞生12名进士,93名举人。富饶的物产和深厚的文化沉淀,孕育了海南显性的本土文化一一琼剧。

定安县是的琼剧之乡。琼剧是原广东省4大名剧之一,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定安县琼剧群众基础深厚,因此名伶辈出,各种琼剧人才举不胜举。有“无定安人不成剧团”的美誉。全省琼剧团几乎都有定安人担任主角,海南琼剧团就有胡俊杰、莫爱花、王广花、韩飞飞、谢宏林、邓海燕、吴孔孝等担任主角。

明末清初,福建闽南众多戏班随移民潮流入定安演艺谋生,随班先后到定安的艺人汪丽贞、李庆隆、吴贵照等,慕名定安安定祥和、“戏热”高涨,戏迷情浓,便执意留在定安。汪丽贞设馆收徒传戏,拉起海南“老三春”戏班。李庆隆辗转新竹、龙门、龙塘(龙河)开馆教戏,门徒众多,被称为戏班师祖。吴贵照在定安多地留下足迹,三位戏剧播种人精心耕耘,与本岛艺人将土戏改良成为琼剧,使其扎根定安并向全岛传播。

晚清至民国年代,定安籍各行档戏伶和乐手闻名遐迩。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定安县琼剧团整体配搭协调,演员、音乐、舞美、幕景标新立异,傲立潮头。出演的古装、时装、移植革命样板剧声名洋溢,均获得观众赞赏和好评,特别是素具丽质芳姿的“定安娘子“演员,在演出前后都让观众围观大饱眼福。

“无定安不成剧团”是五、六十年代民间对剧团组成和发展的如实描述。当时海南13个县(市)琼剧团中,就有12个团长是定安人,剧团中主要演员和掌调、掌板大部分由定安人担纲。

的琼剧村卜效村更是享誉全省。卜效村在定安县新竹镇西面5公里处。这个村琼剧演出历史悠久,名伶辈出,基础雄厚,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懂唱琼剧。

琼剧在定安人民的精神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中,平时喜欢唱几句流行琼剧,自娱自乐,鼓舞信心。遇上结婚喜庆,则请来八音唱琼剧,以之助兴。农村乡镇,每年的军坡节期,都请来琼剧团演出,接待亲戚、宾朋,欢庆佳节。 琼剧历史悠久,和粤剧、潮剧、汉剧同称为岭南四大剧种,属南戏

定安琼剧的历史应追溯至明末崇祯年间(1628—1644年),闽南梨园戏名伶汪丽贞随班到海口演戏,选择定安落籍,以收徒传艺为生,后来组建“老三春班”,这是史料所载的早的戏班。接着李庆隆、吴贵照等相继到定安收徒传艺,培养出了金公仔、傅銮香等批本土戏剧传承人。

清朝末年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定安琼剧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组建的戏班,成就的艺伶都居海南之先。的戏班有“庆”字班、“桂”字班、“广”字班、“风”字班、“仪”字班等等。1951年至1954年,定安涌现30余剧团,演出的足迹遍及全岛各地。

定安琼剧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名伶辈出,驰名国内外。早在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定安艺人金公仔(原名锦堂)就与白玉娃组班赴越南西贡演出,首开琼剧出国演出之先河,接着汪桂生、郭庆生、张赛蛟、陈烈三、琼丽卿等相继到东南亚各地演出,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琼剧成了定安的一张名片。

1977年起至1984年,定安县境内办起76家业余剧团,占全县106个行政村的三分之二还多,几乎是村村都能办剧团,可见其基础深厚。

历经300多年的发展,定安沉淀了丰厚的琼剧文化底蕴,形成了许多琼剧村庄、琼剧家庭,甚至是琼剧世家。

定安县新竹镇卜效村原来是一个贫困村庄。清乾隆年间,村里有人出去演戏谋生,发现演戏也是一条谋生之路,于是回到村里开馆授徒、组班演戏。自此,这个村出去演戏的人越来越多。

1991年,海南省群众艺术馆把卜效村命名为“琼剧村”;1996年,海南文体厅授予卜效村“民间艺术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