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中摩崖石刻:历史变迁的缩影,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

发布时间:2024-01-25 09:59:51 作者:

摩崖石刻。

五指山摩崖石刻群,位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上安乡,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积200平方米,2015年11月29日,五指山摩崖石刻群入选海南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

豪情浓时石做纸,雅趣兴起刀为笔”。

清代名将冯子材西望巍然耸立的五指山,在上安仕阶村大石旁踌躇满志挥毫而就“手辟南荒”四个遒劲工整的大字。泐石志事,古人所好。“摩崖石刻”即于天然石壁上摩刻字或图以纪事。海南琼中县上安仕阶村的清代汉字摩崖石刻群记载着清朝廷对黎区的开发,是重要历史和美的人文景观。

五指山为海南高山,是世界保存完好的三块原始热带雨林之一。它五峰相连峥嵘壁立,形如一掌五指而得名“五指山”。上安仕阶村是五指山东南麓的黎寨,属琼中县管辖,它东南连吊罗山西南望七仙岭。县城营根距离上安乡仕阶村约52公里,从仕阶村到五指山水满村5公里。据记载:清光绪十一年,由于官府压迫,琼洲汉黎起义震动清廷,两广总督张之洞急命因击败法军一战成名的钦廉提督冯子材,率重兵来琼镇压,直捣“生黎”侗五指山腹地。镇平后抚,冯子材执行张之洞《抚黎章程12条》,仿明海瑞、莫宣宝等议,在琼开通以五指山为中心的“十字路”,在黎族聚居区设抚黎机构,建总管制,设关卡和电报局,设场互市,鼓励客黎通婚(至今冯子材的部下后人还落户在水满村一带),设“冯公学馆”汉化生黎。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琼州汉黎起义,两广总督张之洞急命因击败法军一战成名的钦差提督冯子材,率重兵来琼。冯子材开通以五指山为中心的“十字路”,道路开通后,冯子材和属僚在路旁大石题书志庆成功,形成现今“手辟南荒”、“一手撑天”、“百越锁钥”、“巨手擎天”等上安仕阶摩崖石刻群。

仕阶摩崖石刻,既是五指山历史的见证,也是历史变迁的缩影,具有颇高的史料价值。它也为秀美的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宋苏东坡题:黎婺山头白玉簪,古来人物胜江南。春蚕吃叶人千万,秋鹄凌云士十三。去日黄花香袖满,归时绿草映袍蓝。荒山留与诸君破,始信东坡不妄谈。曾忠重修。”这是位于琼中县湾岭镇新坡村北面2公里处东坡岭上摩崖石刻的一部分内容,诗的左右两侧还有一些文字。

东坡岭制高点有一块高约3米,宽约5米的花岗岩巨石,上面自右向左阴刻了不少楷体字,但由于常年被风化,多数文字已经很难辨认。行文字为“平黎勒石”尚可看清,但从第二行开始的“万历二十有七年,邓将军……斩一千八百有奇……”等文字便显得断断续续,很难成章。落款为“万历岁次丁未仲秋之吉管理太平营兵务把总曾忠勒”。

石刻中间便是上面提到的所谓“宋苏东坡题”的诗句,左侧则有“婺□剑耸插银簪,百万貔貅捣指南。□列星棋成阵八,柱标功盖横分三。飞鸟尽空天色白,良弓藏己裳尘蓝。世平不用追风犬,猿臂勋名傍石谈。平黎子曾忠和。”

据《万历琼州府志》记载,石刻上提到的“邓将军”为当时平息马矢起义的“东山游击邓钟”,曾忠是邓钟的手下干将。

此处距黎母山镇的水会所城遗址约20公里,这与方志里记载的战争范围是吻合的,石刻的发现无疑为证明水会所城就在琼中黎母山一带,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按《万历琼州府志》记载,明朝官军平定马矢起义后,曾将1800多名俘虏来的义军将士斩首示众,与摩崖石刻上提到的“斩一千八百有奇”是一致的;而曾忠的和诗除了附庸风雅之外,还显露出作为封建王朝屠杀义军的刽子手的洋洋得意之情。

明朝官兵平息马矢起义后留下的另外一块摩崖石刻在黎母山镇政府东面约3公里处的水蕉岭上。

诗的句是歌功颂德之辞,称颂皇恩泽被四方,可以持续千秋万代;第二句交代了官兵在农历六月里打了胜仗。第三句道出了将领们不满足于现状的踌躇之志,认为平黎之事任重道远;后一句对上级下令班师显露出了埋怨之情。

据《万历琼州府志》记载:公元1599年,明朝官军在农历四月兵分三路,一举平息马矢起义后,于第二年兴建“水会所城”,第三年创立“水会社学”,从“平黎”转向了“抚黎”;落款中的“万历庚子”为万历二十八年,即公元1600年;庄渭扬是当时的“琼崖参将”,是平黎主将之一。

从出土“水会平黎善后碑记”,到发现东坡岭、水蕉岭摩崖石刻,都为证实万历年间朝廷平定马矢起义找到了重要依据,而这些文物上面的文字与方志记述的一致性,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水会所城”存在的客观性。